|
|
堅守匠心之路---傳統制造業改造提升的華海經驗(下) |
版權信息 | 摘自:諸暨日報 源作者:王益均 劉瑞安 發布日期:2017-12-13 |
1979年,年僅19歲的蔡華峻,從一名磚廠工人毅然決定創業,帶著東拼西湊來的3000塊錢起步,從做加彈絲生意,到購買綢機辦起小作坊,從賺到第一桶金到1982年辦起自己的工廠,到現在無論是華海機械還是華海氨綸,都做到了行業領先。
一路走來,從蔡華峻身上看到的是吃苦耐勞、敢闖敢試、敢為人先的典型諸暨企業家精神。
“走路都是小跑,所有技改項目都是親自抓的。”“常常在項目現場呆一整天,許多時候午飯都是在工地上吃泡面的。”華海集團行政負責人蔣小明告訴記者,董事長實干、敬業、專注,這是公司上下公認的,也正是他這種精神感染著每一位員工。
“以人為本,創強爭先,追求卓越,共創輝煌。”在華海集團的生產區出入口,一塊碩大的牌子上這樣寫著,這正是華海集團對華海精神的闡釋和定義。
其實華海集團最早出名的并不是氨綸,而是華海的紡織機。深耕多年,自主研發的噴水織機、高溫高壓自動卷染機、高速無梭織帶機3個系列產品,時至今日,仍然牢牢占據著國內市場頭把交椅。
“董事長也是技術控,很愛鉆研,對技術的要求近乎苛刻。”華海集團總裁杜春樹告訴記者,正因為對“匠心”的堅守,對極致的追求,所以像我們的紡織機在行業處于領先,盡管賣得比別人貴,卻是最搶手的,氨綸也一樣。
記者了解到,HJW230型噴水織機曾獲得過浙江省科學技術一等獎,各項技術性能均達到國際同類產品先進水平,填補了國內空白,被列為******重點新產品。自主研發的智能化卷染機產品曾被列入國家火炬計劃項目。同時,作為紡織機械的龍頭企業,該領域內所有國家行業標準的起草,都有華海集團的參與。
發展靠創新,創新靠人才,所以蔡華峻對人才極為重視。在外人看來是勞動密集型的企業,本科以上員工達到了65%以上。除了引進尖端人才,華海集團還不遺余力培養人才,每年在員工培養方面的投入不低于300萬元。
一個產品的制作需要“工匠精神”,企業管理也同樣需要。華海集團全員參與量化考核,既在技術層面****程度地保證了產品品質,同時也調動了每位員工的積極性。“我們的薪資由基本工資、工齡工資、技能工資、考核工資四部分組成,后兩項占比大。技能等級分四級,考核每三個月進行一次,每個員工每半年就有一次工資晉級的機會。”杜春樹介紹說。
等級的劃分,不受限于新老員工,只要你有本事,你的工資很快就能上去。杜春樹坦言,這樣精細化的管理模式,****程度激發員工提升自己的技術水平,有利于在全公司培養匠心精神。
“堅守實業的初衷不會變,而且要走得更好,不僅為了廠里1400多名員工的盼頭,也希望為民族實業奉獻自己的一份力量。”蔡華峻堅定地說。
記者手記:浮躁的市場背后,是眾多企業對短期利益的追求,而華海集團始終以一份匠心堅守著這個實業。華海集團在研發投入方面的果決,對人才的重視,對管理的精細化要求,不僅是企業自身發展的迫切需求,更是對“工匠精神”內涵的深刻解讀,腳踏實地,持續投入,只為打造更多精品優品,實現企業健康可持續發展。
|
|
〖關閉〗 〖打印〗 |
|
|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