|
|
年均技改投入超2億元--傳統制造業改造提升的華海經驗(中) |
版權信息 | 摘自:諸暨日報 源作者:王益均 劉瑞安 發布日期:2017-12-13 |
以高新技術改造提升傳統產業,華海集團董事長蔡華峻花錢從不手軟。一年一技改,已成華海集團創新發展的傳統,平均下來每年技改投入超過2億元。
今年總投資11.85億元、年產3萬噸差別化氨綸纖維生產線技改項目,在集團內部被稱作第9期,是華海集團從事氨綸行業以來,投入****的一次技改,在這之前已經歷了8期技術革新。
華海集團總裁杜春樹給記者算了一筆技改賬,就拿第9期項目來看,用的都是******的設備,一條生產線年產能是3000噸,而原有最新設備的年產能是1500噸,從“機器換人”角度講,原來生產3萬噸氨綸,人工需要400人,而現在只需150人,不僅大大提高生產效率,還大大降低人工成本。
新生產線一旦投產,還將生產出更多品種、更好品質的氨綸。比如,耐熱耐氯氨綸以及有色氨綸,用于高檔面料、環保面料等。“現在氨綸市場整體形勢是供大于求,只有不斷改進工藝,加快研發,走差別化發展之路,才能降低成本,提高利潤率。”杜春樹認為,唯有緊跟市場步伐,適應不同客戶需求,才能在競爭中搶得先機。
“第9期這么大的技改投入,我們也能在2至3年收回成本。”杜春樹自信地說,鎖定生產中高檔氨綸這一目標,不求規模盲目擴大,但求在做強中做大,這是華海氨綸的技改“法寶”。
淘汰落后產能、降低生產成本、提高市場競爭力,縱觀華海的每一次技改,走的就是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路子。
其實華海早早就開始布局,為企業提供強大的技術供給。從2007年開始,華海集團組建了上百人的科研團隊,加大技術創新力度,優化產品結構,提升產品性能,并創成國家高新技術企業。截至目前,華海擁有各類專利20多項,每年近40項研發成果投入產業化。
“我們每年用于產品研發的經費均高于當年銷售收入5%的標準。”蔡華峻表示,為提高創新能力,公司成立了技術進步領導小組,下設技術研發中心,制訂并實施企業科技發展長遠規劃,設立“技術創新進步獎”,形成了比較完善的技術研發體系。
同時,華海集團注重產學研相結合推進自主創新,先后與浙江大學、浙江理工大學、浙江省紡織工業研究院、上海東華大學紡織學院等國內大專院校、科研單位建立長期合作關系,為提升企業核心競爭力和產業后續發展提供了有力的技術支撐。
杜春樹告訴記者,隨著第9期項目的全面投產,華海集團明年氨綸產值預計達26億元,同比今年增長40%。壯士敢斷腕,技改帶來了淘汰成本,但獲得的是新生力量與更大的效益提升。
編后:去日本買只馬桶蓋,擊中的是中國制造業的“痛點”,也用瘋狂的市場告訴制造業企業“產品硬市場硬”。這也正是諸暨為何要提“諸暨智造”的原因所在:新常態下的發展動力,必須從要素驅動轉為創新驅動。華海一年一技改,上百人的科研團隊,年均2億元的技改投入,給企業帶來的遠不止每年近40項的研發成果,更是穩固的市場。
諸暨,需要有更多的企業發力“智造”,厚植工業后勁。 |
|
〖關閉〗 〖打印〗 |
|
|
|